日前,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“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”“全方位培养引进人才”等重要指示精神,为各地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。但客观来说,地区间人才发展失衡的现象仍较为突出,大多数县级城市因发展底子薄、经济实力弱等因素,在人才工作上存在“先天不足”的劣势,在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区域人才竞争力上基本不占优势。要把人才真正变成城市发展的“第一资源”,应注重遵循“因地制宜”原则,将符合本地发展的特色路径作为做好县域人才工作的突破口。
聚焦资源优势,把好体系建设“压舱石”,优化人才体制机制。近年来,各地不断出台新政策、新机制,有的看似“高大上”,实则“水土不服”“争奇斗艳”,不如脚踏实地摸清家底、放大优势。坚持“战略眼光”。站在全局性、前瞻性、战略性的高度,结合本地各项事业发展需求,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,注重将各项事业发展与人才发展同部署、同落实。聚焦“精准施策”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、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工作机制,围绕企事业单位、重点项目、重要工作等领域分别制定引才育才机制,持续吸引各类精英人才汇聚。强化“机制保障”。严格执行人才工作例会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、专项督办等工作制度,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,以运行高效的工作体制推动人才工作有序推进。
立足特色产业,用好产才发展“晴雨表”,厚植人才集聚沃土。人才旺产业,产业旺人才。要坚持特色产业是什么,人才工作就抓什么,打造特点突出、产才融合的人才集聚平台,实现产业和人才同向发力、同频共振。坚持以产“引”才。探索实施柔性引才和项目引才,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招引效能,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,以产业链带动引才链,持续集聚优秀人才。坚持以产“育”才。聚焦特色产业,推动“产学研”平台建设,加强与省内高等院校业合作,升级“市校合作”模式,多部门联合开展技术攻关、产品研发、人才培育,集聚一批高校专家合作项目,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。坚持以产“兴”才。对内深挖本土人才资源,依托当地合作社、种养殖基地等载体,打造本土产业人才“孵化器”,培养更多本土实用人才,为基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紧盯人才需求,当好服务保障“定盘星”,涵养人才发展生态。“水深则鱼知聚,林茂则鸟有归”,只有在提高人才归属感、政策含金量和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等方面狠下功夫、见诚意,才能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生态。给平台,坚持“唯才是用”。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,探索打通行政、事业、企业优秀人才交流成长通道,探索实施人才挂职交流,敢于打破论资排辈限制,不拘一格使用人才,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。给待遇,保障“后顾无忧”。聚焦保障人才的衣食住行,以一流服务吸引一流人才,畅通人才就医、子女就学、交通旅游等领域绿色通道,打造全周期、人性化人才服务链,全力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。给地位,推崇“爱才风尚”。建立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,建议党政领导主动结对联系各类人才,不断增强党对专家人才的政治感召力。开展专家人才、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,着力打造更有获得感、更具归属感、更多幸福感的人才服务生态。